|

楼主 |
发表于 2015-7-25 19:53:00
谈到客家人、客家文化的时候,人们总是将客家与闽粤赣三角地带联系在一起。近年来,研究客家的学者进一步认识到,川陕鄂三角地带同样是客家人聚居地,不过同闽粤赣三角地带相比,客家人要少一些。我们可以看到,陕西学者陈良学先生所编的《陕西客家人》一书指出,陕西的陕南是客家人聚居的地区之一。从他编写的这部著作中可以看出,在陕西的客家人至少达到三百万人,是仅次于广东、江西、福建、广西、四川等省,在中国大陆客家人排名前列的省份。但是,陈良学先生在研究陕西客家人的时候,仅仅注意的是陕南地区,而忽略了关中地区。这里我们要说明的是,陕西关中地区同样是客家人聚居的地区,不过从人数上讲,要比陕南地区少,本文以陕西关中地区的华阴市敷水镇方山峪为例,说明这个问题。为了说明这个问题,我们有必要对其历史进行简要回顾,这就是同客家人的第四次大迁徙联系在一起。
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知道,清康熙年间,因为明末的战乱、灾荒等,造成了川陕鄂地区人口锐减,如张献忠在武昌杀人如麻,一天之内杀了三十万人。当他嫌杀人太慢时,便将武昌城的男女老幼直接推到长江,活活淹死。从武昌一直到长江下游,整个长江的江面上漂浮的都是尸体。特别是张献忠在成都建了伪大西政权后,进行大肆杀戮,整个四川省被他杀的只剩下五十来万人。至于李自成,在杀人方面与张献忠相比,是毫不逊色,整个湖北被他杀的同样是剩下五十万人左右。还有陕西的陕南,即商洛、安康、汉中这三个地区,被杀的只剩下二十来万人。直到清康熙年间,这三省交界的地方仍然是人烟稀少。面对这种情况,康熙帝便下了“湖广填四川”和“湖广填陕南”的圣旨,鼓励没有受战乱影响,并且是人口稠密的闽粤赣三角地带的人向这些地方迁徙。印鸾章所著的《清鉴》中我们可以看到,康熙帝鼓励闽粤赣三角地带的人迁徙川陕鄂三角地带时,采取了这样的方式,就是只要愿意迁往这些地区的人,青壮年男劳力每人奖励八两银子,妇女、儿童、老人等,每人奖励四两银子。而且规定在这里从事耕种的人免除租税三年。三年之后,根据收成的情况,决定交租税多少,甚至对收成不好者继续免除租税。这样一来,就使闽粤赣三角地带大批的人迁往了川陕鄂三角地带,从而使这一地区成了客家人聚居的地区之一。
谈了上述问题之后我们紧接着说明的是,因为清康熙时期的“湖广填四川”和“湖广填陕南”,就使陕南地区成了客家人聚居地之一。又由于当时的关中地区环境优越,就使不少迁到陕南地区的客家人中的相
|
|